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教学动态 >> 正文

学校开展“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工匠精神”主题实践教学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5日 15:52 点击数:


为深化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成果,以“思政+建筑文化”构建“大思政”体系,引导建大学子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职业品格,实现思政课与专业课同频共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4月12日,来自13个学院的80余名学生,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的带领下,先后走进解放长春第一前线指挥所旧址和长春国际陶瓷艺术馆,开展“红色教育+工匠文化”融合式社会实践,接受了一堂直接叩问师生心灵“行走的思政课”。

57E0D

上午9时,实践团队首站抵达解放长春第一前线指挥所旧址。土黄的泥草房、斑驳的围墙、古朴的院门、复原的作战主官铜像,再加上盛满文字历史的宣传长廊,将师生带回1948年解放长春的峥嵘岁月。在讲解员都文学老人的动情讲述中,萧劲光、肖华将军指挥十万东北野战军围困长春的战役细节逐渐清晰,曾泽生将军心怀民族大义以一场兵不血刃的起义避免了长春在战火中化为焦土,更让长春数十万百姓免遭生灵涂炭。同学们在曾泽生将军的铜像前驻足良久,纷纷表示这份对人民的忠诚与担当,正是新时代青年需要传承的红色基因。

在长春国际陶瓷艺术馆,讲解员为师生讲解了“72道工序方成一器”的陶瓷制作工艺及陶艺馆中各个馆藏珍品的制作过程和文化价值。其中既包含了许多陶艺大师数十年如一日对精湛工艺的坚持,更有许多中外陶艺大师对长春这座文化名城的情谊。在细节交流中,同学们深切感受到工匠精神不仅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更要有追求极致的创新勇气。当看到陶瓷馆收藏的一组以“初心”为主题的陶艺作品时,同学们不禁感叹到“革命者的热血与匠人的坚守,本质上都是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此次社会实践是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环节,指挥所与陶艺馆是两个看似不同但精神相通的思政课教学场域——指挥所以革命精神彰显理想信念的高度,陶艺馆以工匠精神体现实践品格的厚度,本质上二者共同构成新时代青年成长的双重坐标。返程途中,师生们围绕“如何将红色基因融入建筑院校学子的职业发展”展开热烈讨论。学生们表示要将所见所感转化为专业学习动力。下一步,学校将以省级人文社科平台“东北红色建筑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融合研究基地”为依托,继续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和工匠文化,探索融合育人新路径,开发“革命场馆现场教学+劳模工匠访谈+职业精神研讨”的特色课程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知行合一中让思政课更加可感可知、生动鲜活,推动青年在行走中练本领、修品行、立志向。


初审:李国辉

复审:邱丹丹

终审:张广良

吉林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